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意识与学科创新:构建中国特色三大体系
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意识与学科创新:构建中国特色三大体系
李红涛与杨蕊馨基于数字记忆的现状,认为不应过分强调“媒介是记忆机构”的观点。他们认为,媒介在记忆研究一直占主导,但如今应重新重视个人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作用。这种做法有助于使记忆研究更贴近实际情况。姬德强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拥有丰富的内涵,成为建立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方法。在新时代,新闻传播界肩负着建立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任。
回归个人的记忆研究 /b>
李红涛与杨蕊馨基于数字记忆的现状,认为不应过分强调“媒介是记忆机构”的观点。他们认为,媒介在记忆研究一直占主导,但如今应重新重视个人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作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记忆不应只依赖媒介,个人在记忆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种做法有助于使记忆研究更贴近实际情况。
传统研究多关注媒介对记忆的影响,却忽略了个人感受的多样性。每个人的记忆都是丰富多样的,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若将个人感受纳入记忆研究的范围,我们就能更透彻地了解记忆的形成过程,以及每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传播 /b>
姬德强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拥有丰富的内涵,成为建立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方法。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传播格局也在不断变化,这一思想为国际传播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它还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营造一个更加公正、多元的传播环境。
过去,国际传播多依赖西方的表述体系,造成信息分布不均。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我国在国际传播中有望发挥更显著的作用。我们有能力发出中国之声,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传播走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
重建身体在场的传播意义 /b>
吕璟与潘知常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探讨了“去身体化”的观点,并引入了“身体在场”的新概念。当前,虚拟传播盛行,人们常忽视身体在传播中的关键作用。重拾“身体在场”这一理念,能增强传播的真实性和互动性。
在跨文化交流中,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手段至关重要。若我们再次强调身体语言在信息传递中的重大意义,交流将变得更加生动和准确。这样能降低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提升沟通效果。
应对新闻传播危机的新思路 /b>
骆正林提到,新闻传播领域的新技术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这使得新闻学迫切需要更新其理论框架和表达方式。新闻行业正经历巨大变革,过去的理论已经无法解释新出现的现象。只有建立起新的理论体系,新闻学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解决新问题。
新技术如算法推荐和人工智能创作给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带来了挑战。我们需对这些基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建立新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推动新闻传播学的不断前行。
民族志新闻的价值与实践 /b>
刘楠认为,在信息化的当下,“民族志新闻”意义重大,能有效解决叙事难题。它突破传统框架,在故事观念和时间感知上寻求和谐。这种方式能深入民众生活,真实呈现社会百态。
传统新闻强调速度和公正,民族志新闻则更倾向于深入体验和深刻洞察。在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数字时代,民族志新闻能让观众更清晰地理解事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媒介学中的身体传播思想 /b>
吕清远指出,媒介学将身体视为传播的载体,这一观点为探讨身体传播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传播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身体作为传播基础元素的关键作用。事实上,身体传播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通过肢体动作还是口头对话,都在进行信息的传递。
这种想法让我们重新考虑身体在信息传递中的角色,在社交活动中,人的举止和动作能够传达众多信息。此外,这也提醒我们在研究传播学时,必须重视身体与媒体之间的互动。
在新时代,新闻传播界肩负着建立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任。但把西方的理论直接套用到我国媒体操作中,问题仍然不少。对此,您有何高见?怎样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别忘了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吸引更多人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