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研究

新闻爱好者:新闻表征研究不能只停于表面,需深入核心

新闻爱好者:新闻表征研究不能只停于表面,需深入核心

参考文献:[1]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0.[2]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

新闻研究与表征概念紧密相关,许多学者在使用表征概念时未能把握其核心。在《表征》一书中,霍尔给出了清晰的表征定义,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共同深入探讨。

表征概念界定

霍尔在其著作中提到,在思维过程中,人们通过运用语言来创造各种概念的含义。这一解释揭示了表征的内涵,就是利用语言来赋予概念意义。比如,在新闻报道里,记者会运用特定的词汇来叙述事实,这样就能在读者心中塑造出相应的概念。不同的语言表述会导致不同的表征效果,从而对读者对事件的解读产生影响。

在文化、社会心理等众多研究领域,新闻表征的要素及其应用普遍存在。但学者们往往忽视了对核心概念意义的深入探究,而只是简单模仿外在的流行形象。这导致对表征的研究往往不够深入,难以精准地捕捉其深层含义。有些研究甚至只是跟风使用表征这一概念,却并未真正领会其本质精神。

概念、事物与符号的关系

霍尔明确指出,概念系统、事物与符号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提炼和总结,而符号则是概念外在的具体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符号可能包括文字、图片等形式,它们承载着概念和事物的信息,将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人们能够直接感知的具体内容。

在一则新闻报道的图片里,某个具体场景被捕捉入镜,这个场景本身代表事物,而图片则充当了符号的角色。图片所传递出的情感或信息,可以被视为概念。观众通过解读这些符号(即图片),将它们与背后的事物和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展现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表现。

新闻与社会现实的连接

在新闻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中,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理解外部世界。现象学派认为,答案在于“意识”。换言之,人们借助自己的意识去解析新闻所展示的信息,进而建立起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新闻扮演了传递资讯和塑造认识的职能。

新闻报道通过挑选报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来反映社会现状,而不同的报道内容和方法,会导致观众形成各异的观点。就好比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视角各异,观众对事件的看法也会出现分歧。因此,新闻在塑造公众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上扮演着关键角色。

表征主体的因素

新闻报道反映社会真相时,会牵涉到生产新闻的机构和解读新闻的群体。这两类群体在处理信息时,都有可能表现出偏颇。例如,记者在撰写新闻时,可能会因为个人立场、观点等因素,使得报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样,观众在理解新闻内容时,也会受到自身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片面的看法。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对这两种主体进行细致的区分与深入的分析。只有掌握了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内心运作机制,我们才能更精确地把握新闻表征的形成与结果。关注这些主体因素,对于提升新闻传播的质效具有重要意义。

表征相关的目的与意义

依据韩礼德的理论,新闻语言的表达形式取决于其在新闻语境中的目的性,而这种目的性背后往往蕴含着意识形态的内涵。比如,某些报道中语言的使用可能显露特定的政治立场或价值观念。新闻内容是现实生活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的产物,其中不乏权力斗争的体现。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所做出的语言选择,实际上揭示了其背后的权力与利益关系。

在使用表征来推动研究的过程中,探究意义是基础也是关键。只有当我们搞清楚表征所传达的意义,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新闻文本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一点对于深入剖析新闻与社会现象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非表征理论的思考

非表征理论强调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并探讨人类及非人类实体构建的演变过程,其中包含不少非理性因素。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实践与体验能够孕育出隐秘的、个性化的知识。然而,当实践与体验与历史、社会价值观相结合时,却难以确保其中不涉及理性的表征。

非表征理论作为一种对人类认知活动的补充与警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这一理论使我们意识到,除了理性的表达方式,非理性的实践与体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同样至关重要。那么,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应如何协调理性表达与非表征体验的运用?欢迎各位发表评论,留言交流,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