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世到城市世:媒介的力量——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2)举行
从人类世到城市世:媒介的力量——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2)举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与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陆晔教授主持开幕式。
在当前数字化潮流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专注于“数字城市传播”领域的研究,将学术研究同国家发展战略和城市进步紧密结合,这样的做法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价值非凡。
聚焦重大议题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在本次会议上,对一系列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议题包括国家战略、城市发展的目标以及与会议相关的重要精神。会议紧密围绕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理念,同时紧密贴合“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2024年,上海正全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致力于建设“国际数字之都”。针对这些重要议题,中心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数字媒介如何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发挥本土化的积极作用。
在这方面,研究机构深入分析了二维码、算法、大数据等数字工具如何对中国城市的进步提供支持。这些工具在城市交通、政府服务等众多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例如,上海的街头二维码让市民乘坐地铁更加便捷,算法的优化则有效提升了城市交通的流畅度,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数字工具的显著价值。
学者研讨反思
孙玮教授与黄旦教授在会议中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思考。孙玮教授以《城市世:媒介再思》为题,探讨了中国本土城市媒介的实践经验。他指出,随着中国数字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媒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核心作用日益显著,当今世界正迈向“城市世”。
黄旦教授以《媒介再思——关于“媒介”的一点辨析》为题,从媒介理论的批判性视角出发,对当前媒介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思考。他与其他两位教授一样,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对媒介的重新解读和媒介研究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为此次会议的讨论贡献了力量。
嘉宾多元讨论
八位嘉宾在讨论中,各自凭借各自所属学科和学术领域的基础,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他们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深入理解“媒介”这一核心概念,并探讨了它在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有来自传播学领域的嘉宾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而来自社会学领域的嘉宾则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究。
这些嘉宾从不同角度出发,相互交流碰撞,一起研究怎样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媒体学科。他们依据我国媒体发展的现实状况,比如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等,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研究领域深耕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城市传播”这一领域的研究。该中心积极推动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的合作研究,汇集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界的力量。到了2023年,中心成功举办了多场跨学科研讨会,吸引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共同就城市传播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中心不断推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携手澳门科技大学共同打造了教育部在海外的重点项目——“澳门传媒研究中心”。此举有利于讲述中国的故事,助力“一国两制”的国家战略实施,同时为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给予了有力支撑。
国际合作交流
中心致力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城市传播”为核心吸引众多国外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成功推动了“可沟通城市亚洲联盟”的建立。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该联盟的联合发起单位,韩国延世大学的Yong-Chan Kim教授,担任主旨演讲的特邀嘉宾。
中心设立了论坛等交流场所,为中外学者提供了对话的机会。在这些平台上,国内的学者得以掌握国际研究的前沿信息,而国外的学者则有机会学习我国在城市发展和传播方面的丰富经验。
论坛规划呼应
本次论坛与“十四五”科研规划相呼应,涉及四个主要议题。在探讨媒介历史时,学者们回顾了媒介的发展轨迹,并分析了其演变趋势。而在媒介理论领域,专家们致力于研究新的理论观点,以此为基础推动学科进步。
研究传播学方法时,我们关注的是研究方法的创新,目的是为了应对媒介环境的持续变化。而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研究者们将理论运用到具体案例中,比如对当前热门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进行剖析。本次论坛以“从人类世到城市世:媒介的力量”为题,立足于数字时代下的中国城市传播实践,致力于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话语体系添砖加瓦。
你认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对城市的发展有何显著影响?若你觉得这篇文章颇有价值,不妨点个赞并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