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季,双一流高校扩招聚焦AI专业
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季,双一流高校扩招聚焦AI专业
高校专业再上新,什么是未来风口?,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双一流"大学在挑选专业时,普遍偏向人工智能等热门方向。这样的选择看似顺应了时代潮流,但其中隐藏着诸多难题和疑问,不禁让人对学生们的未来充满担忧。
人工智能专业扩招之争
今年,众多“双一流”高校在增设招生专业时,更倾向于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此举有助于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然而,不少人在设立专业时,常以“毕业生能就业”为借口。然而,四年后的产业发展走向难以预测,学生的未来走向同样模糊。如此盲目跟风扩大招生规模,若产业热度下降,这些专业的价值又怎能凸显
双学位课程设置困境
学生恰逢“金融学—计算机科学”双学位项目启动的首届入学。那时,课程设置显得不够周全,他仿佛成了实验中的小白鼠。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采用国外引进的教材,而金融专业的课程还在讲授五年前的案例。显而易见,课程内容未能与时俱进,专业间的融合尚需努力,绝不能让同学们成为试验的牺牲品。
双学位学习压力与适用人群
国内攻读双学位的学生面临较重的学习压力,学分要求也相当严格。很多综合性专业要求学生撰写涉及两个专业交叉领域的毕业论文。在高等学府,双学位课程更适合那些学习能力强、精力充沛的学生。部分学生盲目追求双学位,实则不如集中精力精通一个专业。我们不应让过高的学习要求削弱学生的求知热情。
微专业的试错价值
大学的学科分类颇为复杂,这让许多新生在入学前难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微专业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尝试新领域的途径,它既不是常规的学位,也不是双学位,而是一种中间的解决方案。如果微专业表现优异,学校会考虑将其提升为正式学位。这种做法为学生拓展了新的探索领域,非常值得推广。
转专业的规则与挑战
针对那些原本专业学习表现不佳或对所学专业兴趣缺缺的学生,我们提供了转专业的服务。比如,复旦大学为每个专业都预留了一定比例的大一新生名额,允许他们进行专业转换。然而,如果这些名额被超额申请,学生们就得参与到一场激烈的竞争中去了。然而,部分高校学子因课程规定限制,无法变更专业。例如,哲学系的学生若数学成绩未达标准,便无法修读人工智能课程。这反映出,转专业的要求亟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文科专业的融合与坚守
复旦大学在交叉学科招生时,新文科所占比例较高。文科与理工科的相结合,对于解决市场对接问题大有裨益,但文科领域同样需要坚持其根本。以英语专业为例,在低阶语言劳务逐渐被工具替代的今天,更要凸显人的独特价值。文科专业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充实课外活动,以免在融合过程中迷失自我定位。
关于大学在设立专业和培育学生方面,您有何见解?学校该如何作为,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同时,请记得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教育话题的讨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