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四届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决赛前夕,荆楚社科讲坛精彩开讲
湖北省第四届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决赛前夕,荆楚社科讲坛精彩开讲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丽做客“荆楚社科讲坛”,主讲《讲好荆楚故事——社科工作者讲解能力提升技巧》。
在湖北省第四届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决赛即将到来之际,一场内容丰富的讲座正式开始,使大家对如何讲好荆楚故事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次讲座不仅为社科工作者提供了提升能力的工具,也为即将参赛的选手们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讲座开场提问启思
7月10日,天门市举办的“荆楚社科讲坛”上,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王丽教授一开场便抛出问题:“在天门,您最想告诉我些什么?”这个问题立刻吸引了现场和线上的观众。王教授借此机会引导大家,社科工作者应当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讲述天门和荆楚的故事,以此展现中国的形象。
讲解本质特点剖析
王丽教授对讲解的定义、特征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强调讲解是一种“说明性演讲”。这种演讲形式具有口头传播、目标明确、准备充分、关注受众等显著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社科工作者在讲解时把握正确方向,清晰认识到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关键所在。
提升讲解四维模型
教授对四维模型进行了整理,这样在讲解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增强效果。她采用了“钻石结构”来设计内容,从阐述观点到引用案例,再到提升认识。此外,她还讲解了“三阶翻译术”,这一方法能够将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明了,从而打破了学术话语的壁垒,使得社会科学的知识更加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表达优化实用技巧
在言语交流的领域,王教授强调了三个关键点:语音、发声和对象感。通过恰当地运用这三个要素,可以提升表达的质效。这就像唱歌时需要掌握音准、节奏和情感一样,讲解时同样需要在这些方面多加修炼,从而使讲解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
讲座意义深刻总结
王丽教授在总结时提到,讲解是一个多角度的传递过程,需要将那些乏味的知识变成激发思想的火花。这样的讲座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让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实际讲解能力。
参会人员积极反馈
大家对这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觉得讲座内容非常贴近实际,实用性很强。选手彭美苗深刻理解到了社科普及的重要性,并希望在大赛中进行交流。谭越曦表示受到了不少启发,打算采用新的方法来增强科普讲解的吸引力。天门市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则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听完这场讲座,你或许也感受到了讲解方式上的新变化,赶紧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见解,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