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至4日 第二届话语与认知传播学术研讨会举行
7月3至4日 第二届话语与认知传播学术研讨会举行
7月3日至4日,第二届“话语与认知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
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不定,我国对外发声的途径遭遇了严峻考验和难得的契机。许多学者在座谈会上汇聚一堂,合力研究新的沟通方法,以便于建立中国对外表达的有效框架。
研讨会宗旨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首席专家刘杨钺教授在研讨会开幕致辞上强调,这次会议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对外话语权传播既有机遇也有困难,召开研讨会目的在于深入分析这些状况,寻找新的传播方法,建立符合当前形势的中国话语理解与对外交流机制,为我国声音更有效地传播到全球创造条件。
外交叙事建构
杨明星教授来自郑州大学,他提出,构建中国风格的大国外交表达体系,需要从全球视野、地方特色和目标群体三个维度着手。当前这个时代,这是增强我国国际声音的重要途径。全球视野有助于融入世界,地方特色便于贴合各地实际,目标群体则可以确保信息精准触达,从而全面加强我国外交表达的效果。
传播面临困境
胡开宝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谈到,中国话语对外,传播上,困难颇多。因为,世界各国,社会制度,不一样,语言文化,差别也大,意识形态,更是多种多样。所以,中国话语,在传播时,容易被,误解,或者,遇到阻碍,怎样,能跨过,这些障碍,做到,有效传播,是个,急需要,解决的事。
理论研究范式
任东升教授在中国海洋大学指出,翻译国家这一现象促使理论研究开辟新路径。他从国家行为角度出发,遵循从具体现象到现象认知,再从认知到概念形成的逻辑顺序,建立了翻译国家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展现了三个主要层面,为翻译学和国际交流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
军事话语体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彭天洋老师指出,我国现阶段的军事思想和武装力量发展形成了许多新观念新认识。这些既充实了我国特有的军事表达方式,也为全球军事知识体系补充了资料,加深了外界对当下中国军事的理解,增强了我国军事观点在国际上的地位。
传播研究成果
国防科技大学一些老师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梁晓波老师谈了重要军事行动宣传报道的讲述方式,并且跟美国的新动向做了比较。马晓雷老师用数据方法研究了中国书籍在国外翻译和传播的状况。庞超伟老师回顾了联合国维和任务宣传推广的进展,并且提出了未来的想法。这些研究成果对很多传播方向都有参考价值。
各位对于学者们揭示的这些传播途径和学术发现有何看法?认为哪个方面对中国声音向海外传播效果最显著?敬请点击赞赏、转发本篇内容,同时在留言区参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