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研究

第一节 符号与符号学:人类思维、语言和传播的符号世界?

第一节 符号与符号学:人类思维、语言和传播的符号世界?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一节 符号与符号学第一节符号与符号学人类所处的是一个符号的世界,人类的思维、语言和传播都离不开符号。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指出

符号其实和人类文明背景联系很深,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原因?咱们来仔细查查。

符号的传播要素地位

施拉姆强调,符号是人际沟通的基础,存在于互动的双方之中。比如在平时说话时,我们所说的每个字都是符号,在一个人脑中象征某个含义,被另一个人理解后,也在其脑中象征同样的含义。这说明符号在沟通中非常重要,是信息交流的核心。

它让人们能够无视个体不同进行意见传递。不管是直接对话,抑或是借助信件、互联网沟通,文字都蕴含着含义,使信息得以传播,推动了人类社会联络与进步。

符号的语用效果条件

依照符号学观点,符号是表达意义的手段,必须含义清晰,并与接收者的认知相吻合,或者处在特定的交流环境中,才能发挥实际作用。比如在学术研讨会上,那些专业词汇充当符号,只有与会者都明白它们的指代,才能达成顺畅沟通。

脱离恰当环境,符号的内涵或许会被曲解。诸如部分网络用语,在专属网络社群里有特殊指向,一旦置于其他场合,可能令人困惑,难以传达其本意。

符号与文化的关系

卡西尔于1944年指出,文化是人们构建的象征表达体系。人类借助劳动形成象征,用以表达内涵。以中国的汉字为例,每个字都蕴含着古代文明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象征特征。

汉代时候,《说文解字》已经把语言看作是象征体系来讲解,其中蕴含了当代符号学观念。这表明象征与文化彼此关联,文化借助象征得以延续进步,象征也依靠文化而获得深厚意义。

符号学先驱的贡献

洛克在其著作《人类理解论》里,将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划分成三个类别,并详细说明语言中的标记与思想概念之间的联系;莱布尼茨则重视标记系统,致力于钻研数理逻辑学,试图构建一种通用的交流方式,以此来克服自然语言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他们的探究工作为符号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打下了根基。

这些开拓者从多个方位研究符号,扩展了符号学研究的范畴,使人们对符号的认知持续加深,促进了符号学理论框架的形成。

索绪尔与巴特的理论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传递思想的一种方式,由各种符号构成,并阐述了符号的两个方面。符号的这两个方面在语言符号里体现为一种结构性的联系,而在非语言符号中则表现为一种联想式的整体性。这种观点有助于人们认识各种符号的不同特性。

巴特在《符号学原理》一书里,不认同索绪尔的主张,认为符号学属于语言学范畴,并且对语言和言语的关联给出了科学解释,他着重指出,要理解主体间的交流,就必须认识“主体间性”这个特质,以此扩充了符号学的知识体系。

符号学与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与符号学都关注文化对个人语言习惯的作用。例如,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惯体现在其语言符号上。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就是例子,相关的节日词汇和活动都是文化符号。

它们彼此参照,文化人类学为符号学输送了研究素材,符号学的理论也能帮助文化人类学更透彻地认识文化现象,两者一起促进了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认知。

不妨回想一下,日常交往中是否遭遇过因对符号认知存在偏差而引发的误会?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同时请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赞和传播。

符号与文化传播_符号学_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怎么学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