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研究

近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论文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借鉴评估标准提升质量?

近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论文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借鉴评估标准提升质量?

新闻传播论⽂范⽂新闻传播学论⽂摘要本⽂归纳了近年中国⼤陆新闻传播学硕⼠和博⼠论⽂中存在的九类问题,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于社会科学成果的⼀系列评估标准。作者认为

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气氛热烈,然而,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问题颇多,提升论文质量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

教材式写法

在审阅了近百篇论文后,我发现其中一些论文就像教科书一样,从对论证对象的定义和意义入手,全面细致地进行了阐述,内容平铺直叙,讲述完毕后便戛然而止。这样的论文显得学术深度和创新性不足,更像是学生的作业,而非科研成果,很难对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成果介绍型

某些论文对别人的研究,尤其是外国的,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文章介绍完毕后便戛然而止。这样的论文如同资料汇编,缺少了作者的个人思考和独到见解,其学术价值显著降低,未能为学术界带来新的研究视角或思路。

套路文风

一些作者可能因为从事宣传或秘书工作,他们的论文虽然文字表达流畅,却充满了固定的模式。虽然言辞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却缺乏新颖的观点、独特的发现和新的视角。比如在舆论监督方面的论文,为了显得有理论深度,作者们大量使用了政治术语,结果显得虚有其表。这样的文风使得论文丧失了学术研究的本质。

缺乏客观立场

有关于媒体的论文,作者似乎过于投入,未能以客观的态度和学术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在探讨媒体的意义时,文章的标题流露出了强烈的情感色彩,将新闻工作与宣传、公关等概念混为一谈。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媒体行业的特定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经验不足有关。

理论知识匮乏

部分论文在分析时缺少了学科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且仍旧采用过时的方式进行研究。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加强学术理论思维的培养,并夯实基础。以某些学生为例,他们在抄错概念后就开始探讨概念之间的差异,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这无疑对论文的整体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概念界定随意

一些作者在探讨基础理论时缺乏理论支撑,常常将字典或词典的内容当作依据。词典对词汇的解释仅是技术性的描述,而读者真正需要的是学术性的解读。如果对概念的定义过于随意,缺乏科学的深度,这会直接降低论文的学术品质。

在阅读新闻传播学的学术论文时,大家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若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不妨点赞并转发。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