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研究

5G 时代短视频新闻成媒体与用户连接桥梁,如何发展?

5G 时代短视频新闻成媒体与用户连接桥梁,如何发展?

随着5G技术的普及与移动终端渗透率持续提升,短视频平台在媒体传播中的地位显著上升。特别是在媒体融合战略背景下,短视频新闻逐渐成为主流媒体与用户之间连接的重要桥梁。

短视频新闻正飞速重塑着新闻的传播方式,它展现出诸多出乎意料的好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它究竟会将新闻传播引向何处?

传播优势显著

如今移动网络发达,短视频新闻扩散得非常迅速。某个关键消息,借助短视频渠道,很快就能传遍整个网络。像一些突发的社会状况,马上就能在短视频上吸引很多人的注意。这种形式表现力很好,能把现场的画面、声音等不同方面的信息展示给人们,比文字图片和常规视频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让人们能快速明白新闻的主要内容。

短视频的交流方式丰富,观众能够表达喜爱、发表看法、转发内容。某个备受关注的短视频下方,或许会出现成千上万条留言,人们自由地阐述观点,营造出活跃的探讨气氛。这种交流特性是传统新闻媒介无法企及的,显著提升了观众的融入程度。

生产流程高效

移动通讯手段让简短视频消息的制作和流传所需耗费的时长显著降低。以往消息从搜集到刊发,或许要耗费数个小时乃至数日,而今借助简短视频,消息制作、编辑及传播的环节得以迅速衔接。譬如一场体育竞技,赛事结束后没多长时间,关联的简短视频消息就能在平台上发布。

手机和轻便摄像机的广泛使用,加上操作简单的编辑软件,使得新闻制作的难度不断减小。普通人可以方便地制作新闻短片,推动了传统“权威主导—普通参与”的传播方式向分散化转变,新闻的传播变得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全民记者兴起

技术难度变小,导致普通人也能成为记者。很多紧急事件发生时,普通人用手机拍摄现场情况,并且发布到网络上。例如自然灾害发生时,当地民众立刻拍下的照片,成为外界了解情况的关键资料。人们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开始参与内容的创作。

普通人也能参与新闻记录,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区域。各个角落的事件都有可能被关注,报道的视角变得丰富起来。大街小巷的热闹场面,田间地头的日常片段,都可以借助简短的视频内容,让更多人看见。

传播形态转型

短视频新闻平台普遍采用融合专业内容与用户创作的策略。媒体机构制作的深度报道,和网民提供的即时素材能够互相补充。以某些突发事件为例,既有职业采编者的系统分析,也有平民参与者的即时记录。这种混合型的内容生产模式,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完整和多元。

信息发布从单向灌输变成双向互动的共建模式,不再是媒体单向传递资讯,受众也能参与内容创造,形成彼此作用、彼此推动的局面,新闻传播环境更趋完善和生机。

社会影响深远

短视频改变了社会交流的平台,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也随之改变。过去,人们很难直接加入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监督,如今借助短视频,大家能够随时抒发个人看法。例如某些社会议题,一旦经由短视频引起广泛讨论,相关机构就会更加关注并着手处理。

从传播角度来说,短视频打破了由少数人控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话题不再由少数人决定,而是由许多人共同创造。公众在讨论社会事件时有了更强的主人翁意识,表达渠道更加宽广,能够更自由地发表意见。

存在问题待解

内容分发规则导致短视频新闻产生若干弊端。部分标题言过其实,为了博取关注,与实际信息偏差较大。部分视频过度渲染情感,意图挑动观众情绪,干扰了人们对新闻的冷静分析。

表层宣传方式降低了短视频消息在关键事件上的影响能力,信息零散化使大众难以透彻认识复杂的社会状况,新闻的说明作用和启发作用随之减弱,例如某些核心政策的阐释,在简短视频里或许只是轻率一提,难以让听众完全明白政策深层意义。

短视频新闻的用处很大,不过也有不少毛病,你觉得怎样才能让它的好处和坏处互相协调,更好地为普通人提供帮助呢?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