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动态

郑保卫在新闻研讨会上发言: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教育核心

郑保卫在新闻研讨会上发言: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教育核心

郑保卫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举办的“追梦新闻六十年”座谈会上发言。 资料图片“只有做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才能为中国新闻学找到立足之根和生存之魂。”“记者要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郑保卫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_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笔记

还存在着他久久难以消散的深沉忧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核心地位

当下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情形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所处的地位,跟它自身具备的重要意义相比,没法相互匹配 。郑保卫教授指出,要让这门课程一直涵盖从本科一直到研究生的教育阶段,涵盖新闻传播专业 。他主持编著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理论》这本教材,恰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专门编出来的,该教材被列为教育部新时代马工程重点教材,预计会在2023年秋季学期推行使用 。

学术生涯的起点与坚守

1978年,郑保卫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在该校攻读研究生,就此开启了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缘分,那时他每天往返于人大与中央编译局之间,还系统研读马克思原著,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信仰,也使他认识到它是中国新闻学的理论根基。

学科地位的捍卫

近几年,新闻学理论价值处于一种面临被质疑的情形,对此郑保卫很是忧虑,他在各个学术的场合,再三强调新闻学作为独立学科所具备的重要意义,他身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一直将“维护新闻学学科地位”当作自己的学术使命。

理论课程的创新实践

有一种深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新闻理论课由郑保卫主讲,这门课程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在开展教学时,格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郑保卫,每次上课时都会特意安排学生评析当日新闻,如此学生会即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存在一种倾向,即新闻专业学生重实务、轻理论 ,郑保卫对此见解深刻 ,他觉得缺乏理论指导的新闻实践如无源之水 ,李鹏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他回忆 ,郑保卫的课程一直强调从理论视角解读新闻实践 ,这种训练对他日后从事新闻工作助力极大 。

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虚拟仿真实验”由郑保卫带领团队开发并且这个项目是为适应新时代教学需求而做的,它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亲历”延安文艺座谈会等这样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历史场景,这样创新的教学方式超级良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理解深度 。

处于当下这个信息传播极为发达的时刻,各位读者,你们觉得新闻工作者最应当具备怎样的理论素养呀?请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们的观点呐,要是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的话,请点赞予以支持哟。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