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决赛结果出炉,11个作品获一等奖
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决赛结果出炉,11个作品获一等奖
11月6日,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的决赛和“数据驱动下的新闻传播学创新论坛”在网上举行。这场备受瞩目的活动有哪些亮点?接下来,我们就来一探究竟。报名参赛的学生人数超过4500名。本届优秀作品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和视觉表现均十分突出。深圳大学对九价疫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中央民族大学则关注了智障女性的实际困境。历经六届的成长,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已成为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赛事。
11月6日,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的决赛和“数据驱动下的新闻传播学创新论坛”在网上举行。这场备受瞩目的活动有哪些亮点?接下来,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赛事规模庞大
本次比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高校及媒体的关注。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220多所高校参与,以及南加州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报名参赛的学生人数超过4500名。这样一场规模庞大的活动,充分展现了其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吸引了全球众多学子对数据新闻领域的关注。
参与人数众多,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显示出数据新闻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热度持续上升。许多年轻学子渴望在此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助力数据新闻的进步,同时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
作品亮点突出
本届优秀作品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和视觉表现均十分突出。众多作品集中探讨社会问题,洋溢着深厚的人文情怀。以中国传媒大学团队为例,在“碳中和”这一主题下,他们以“垃圾焚烧”和“碳中和”为关键词,运用轻量化布局和可视化技术,生动呈现了垃圾处理行业的变革,使公众对行业的发展态势有了清晰的认识。
深圳大学对九价疫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中央民族大学则关注了智障女性的实际困境。这些研究展现了参赛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使得参赛作品不仅更具价值,也充满了温情。这样的作品让数据新闻不再仅仅是数据的展示,而是社会关爱的具体体现。
多样的可视化展示
参赛队伍运用多样的数据展示技术来展示他们的作品。中山大学团队通过运用时间轴、柱形图以及互动游戏等形式,对老旧小区的改造进行了研究。这样的多种展示手法,使得原本复杂的老旧小区改造问题变得形象易懂,便于公众把握。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对“刷脸”技术广泛应用中个人生物信息的保护问题表示关注,并通过可视化交互网页技术来揭示滥用风险。这种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新闻的阅读体验和互动性,让数据新闻更具吸引力。
赛事影响力渐长
历经六届的成长,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已成为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赛事。该赛事与行业紧密相连,与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紧密协作,充分展现了“以赛育人,以赛促教”的教育理念。它为大学生们搭建了实践舞台,同时也为业界挖掘优秀人才开辟了新途径。
它与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改革趋势以及新文科所倡导的跨学科融合理念相吻合,促进了新闻传播专业与理科、艺术等领域的融合,从而培育出了更多具备综合能力的新闻人才。
专家高度评价
众多学术专家对此次赛事给予了高度认可。张昆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特邀院长,他指出,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是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指针,它充分响应了国家的媒体融合战略以及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理念。
李明德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院长,对大赛在数据引用、视觉效果展示、跨学科团队构建以及新闻特性等方面产生示范作用抱有期待。吴信训教授,上海大学的资深专家,强调杰出作品能为当前的数据新闻报道教学提供宝贵的参考案例。
同期论坛成果丰富
在同期举行的“基于数据的新闻传播学创新”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刘德寰教授、复旦大学周葆华教授等学者,以及来自高校和新媒体机构的专家、业界人士,发表了主题演讲。他们就数据分析的价值、计算传播学的最新进展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激发了思维的火花,为数据驱动的新闻传播学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
赛事初期,组委会组织了数据工作坊,向参赛队伍和爱好者传授了最新的理论和实战技巧,通过在线培训,吸引了超过1.5万人次观看,有效促进了数据新闻知识的广泛传播。
大家都在思考数据新闻将来会有哪些新的趋势?不妨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看法。同时,别忘了给这篇文章点个赞,或者分享给更多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