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研究

陈力丹教授谈互联网思维:从Web1.0到Web3.0的传播变革与未来展望

陈力丹教授谈互联网思维:从Web1.0到Web3.0的传播变革与未来展望

2015年9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业的变革:历史与现实”会议上,陈力丹老师有个发言,后来他把内容整理发表在《新闻界》杂志

新媒体整合虚拟场景

新媒体凭借其卓越的技术融合能力,将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聚集到了一个共同的虚拟空间。以社交软件为例,它使得身处异国与故乡的亲人能够随时进行沟通。这种融合消除了地域隔阂,如今人们只需轻轻一点屏幕,便能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互动,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身处不同物理空间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反而让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年轻人借助游戏和社群结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上班族也能实现跨地域的协作。新媒体宛如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人们轻松实现互动和信息的共享。

交往向即时在线转变

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的交流方式由线下转向了线上即时沟通。比如,通过聊天软件,信息可以立刻传递并迅速得到回应,不再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在商务谈判中,商务人士也能借助手机迅速进行沟通,使得工作交流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即时在线交流而变得更紧密。不论何时何地,沟通需求都能迅速得到满足。朋友之间日常分享生活琐事、突发状况时,信息能迅速传递。这种即时性创造了新的社交模式,让关系更紧密,却也使它们变得更加零散。

新闻传播研究视角待提升

现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往往局限于数据的展示和西方理论的引用,这样的研究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众多国内的研究论文多集中于对个别案例和数据的罗列,却缺少对现象的深入剖析和理论的提升。因此,许多研究结论难以对实际应用提供有效的指导。

研究新闻传播应从更高层面出发,与新媒体的进步方向相结合进行探讨。必须打破旧有思维的束缚,对新媒体传播的内在规律及其社会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学科进步和实际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关注传播形态影响及趋势

新型传播方式接连出现,对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影响。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资讯和娱乐的途径,而直播销售则开创了新的购物模式。这些变革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有责任研究其影响及未来走向。他们需深入分析,向行业发展提出具有预见性的建议,以推动其健康发展。针对短视频中的虚假信息问题,研究者应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法,确保用户权益不受侵害。

互联网发展趋势与应对

互联网的将来将展现多样的走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将变得更加普遍。自动驾驶和智能医疗领域将实现更多创新,这些变革将深刻影响社会经济及日常生活的多个层面。

学界需从理论层面关注这些动向,并研究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新闻传播界,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引发新闻制作与分发方式的变革,我们必须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其优点,同时避免潜在的风险。

提升新闻研究的理论高度

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多停留在表面现象,未能提出新颖见解和理论提升。众多研究者仅限于对现象的描述,未能深入探究其本质。这种研究方法不利于学科进步和实践应用。

研究者应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提出新的见解和看法。对于特定问题,可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比如针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可以结合网络传播的特性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策略。

你觉得在探讨新媒体议题时,学界面临的最紧要挑战是什么?不妨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若觉得文章有价值,别忘了给予点赞并分享给他人。

更多内容